今年以来,随着天津自贸区“金改30条”创新政策逐条落地及融资租赁业发展环境不断完善,东疆融资租赁企业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昨日记者从中国租赁联盟和天津滨海融资租赁研究院获悉,天津自贸区东疆片区对融资租赁企业的集聚效应日益凸显,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继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总部设在天津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不含单一项目租赁公司、子公司和海外收购的公司)达到983家,比年初的697家增加了286家,其中绝大多数注册在东疆保税港区;同时在天津自贸区创新政策支持下,越来越多的飞机、船舶创新租赁业务在这里完成,目前天津自贸区东疆片区飞机、国际航运船舶和海工平台租赁业务分别占全国的90%、80%和100%。
政策创新:租赁业迎来新发展
融资租赁是东疆金融业发展的特色亮点领域。在天津自贸区“金改30条”出炉后,东疆持续推进租赁业政策制度创新,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租赁业发展环境。据市金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金改30条”在促进租赁业发展方面提出了5条12项创新政策,可以进一步细化为17项创新措施,截至目前,已有10项措施落地实施。
“在这些已落地措施中,有许多都为企业带来了实质利好,进一步吸引了众多金融租赁、外资租赁企业来天津自贸区东疆片区注册,开展创新业务。”中国租赁联盟召集人、天津滨海融资租赁研究院院长杨海田表示。
目前租赁企业正充分享受到政策创新带来的发展“红利”。如区内符合条件的融资租赁企业可收取外币租金业务,在当前人民币汇率下行的压力下,租赁企业能够允许收取外币租金,很好地规避了汇率风险。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末,天津自贸区内符合条件的融资租赁类公司收取外币租金181笔、金额4.4亿美元,共为企业节约财务成本超百万美元,减少汇兑损失最高达2%;再如自贸区内租赁公司按宏观审慎原则从境外借用人民币资金、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外汇资本金实行意愿结汇业务、除金融租赁公司以外的租赁公司跨国企业集团均可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等多项创新举措,都为租赁公司运营管理带来了实质利好,使其可以高效配置资源,大幅提高资金运转效率。
多措并举:打造经济增长新强力引擎
在政策持续创新、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驱动下,今年以来,中铁建、中民投、中海油、中节能、津能、天士力、物产集团等众多央企及大型企业纷纷在天津自贸区设立了融资租赁公司。工银、国银、民生、交银、招银、农银、兴业、浦银、建信等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在东疆注册更多的项目公司,开展高端、跨境租赁业务,服务领域覆盖飞机船舶、基础设施、海洋工程、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多领域,为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预计到今年三季度或今年年底,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合同余额将超过5万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8300亿元左右,从而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租赁大国。”杨海田表示,天津作为融资租赁发展聚集区,应进一步加大行业发展力度,建设全链条、立体化的租赁产业生态支撑环境,发挥融资租赁的独有优势,将租赁业打造成推进经济增长一个新的强力引擎。
据悉,今年新区正式发布了《关于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加快装备改造升级工作实施方案》,根据方案,新区将通过融企联动、政企合力等手段,加快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方式实现装备改造升级步伐;而今年上半年,国家级租赁和新金融产业园起步区在东疆保税港区建成投用,该项目也是天津自贸区落实国务院“加快建设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这一任务的重要载体。
“未来产业园将深耕企业、市场和产业需求,形成租赁产业创新发展的引领机制;以租赁产业为核心,立足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形成租赁产业链两头延伸的聚集机制;以司法、仲裁和金融创新研究为载体,形成租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保障机制;以租赁资产交易、流转功能为支撑,打造投融资与跨境资本流动相结合的国际化平台;以‘专家+管家’式服务为核心,建设全链条、立体化的产业生态支撑环境。”东疆保税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