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发区 > 国家级开发区 >

协同创新 激发新区发展新动力

来源:
滨海时报
发布时间:
2016-09-06 15:45
阅读:

    近日,一家名为“天河先进制造创新联合实验室”的研发机构在滨海新区诞生。该实验室由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联合国家CIMS工程中心及多家先进制造企业共同打造。记者了解到,该实验室一经启动,便立刻吸引了一大批创新技术向新区靠拢。

    这只是新区多年来协同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协同创新已成为区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组织模式。近几年,新区上下围绕京津冀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等多个领域,正在逐步形成开放化、协同式的创新机制,切实增添了新区建设产业创新中心的协同优势。

    多元化协同创新创造无限价值

    有专家表示,“协同创新”是指围绕创新目标,多主体、多元素共同协作、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而“天河先进制造创新联合实验室”以协同平台、协同研发、协同团队支撑制造企业进行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的例子,恰恰可以印证这一点。

    据了解,该联合实验室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研究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先进制造与大数据、云计算、超级计算等高端信息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实验室以天河互联网+协同制造平台为建设基础,基于超级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的融合环境,联合实验室中的信息化研发机构、先进制造企业等,为天津市以及全国的新兴产业与制造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在这里,国家超算天津中心是实验室的信息技术综合支撑,国家CIMS工程中心、天津市CIMS中心提供信息化科研资源,天津膜天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先进制造企业则是产业化的实践者,研究范围涉及无人机、工业机器人、风电装备、环保装备、磁悬浮等先进制造与新兴产业领域。如此多元化的创新主体与创新元素使得这家实验室在产业上充满竞争力。

    而由滨海新区政府、南开大学、加拿大水科技交流中心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四方共同推动建设的“中加水与环境安全联合研发中心”,在今年5月启动当天就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天津建工集团、加拿大CHI公司等8家机构和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就海绵城市开发利用、人才引进与技术转移、设备采购与设备研发、互联网+环保资源、环保产业成果转化等方面内容进行探索,并在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学科平台上展开多方面的研究。据了解,该中心已吸引了来自中国与加拿大的40余位知名专家、100多位博士生和研究人员参与,有效地引领了环境工程领域前沿技术发展,促进了环保产业在新区形成高新技术集聚效应。

    发挥纽带作用助推京津冀协同创新

    近几年,随着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的提出,三地共同推动形成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重要任务也摆到了人们眼前。在京津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契机下,目前,新区已先后启动了“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的筹划和建设工作,动员多方力量促进人才、技术、资金、项目、市场等创新要素流向新区。

    今年5月,“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确立了“创新引领、市场主体、政府推动、多元运营”的建设原则,并拟把开发区和高新区华苑科技园两个相对独立的成熟区块作为科技园的合作起步区,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将从北京中关村分流出部分文化创意、移动互联网、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端制造业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来到新区。同时,还将通过对落户企业给予税收、融资贷款、房屋租金等方面的服务,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从而在区域内形成交叉覆盖效应,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此外,据高新区管委会主要负责人透露,高新区正会同北京首创集团加快推进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建设,示范区起步区建设年内将有实质性进展,力争年底前具备项目入驻条件。全部建成后,该示范区将在环境技术、健康医疗、文化教育、旅游休闲度假、高技术研发及高端商务商贸6大产业领域积极承接首都资源转移和大项目建设,使新区逐步成为先进技术、创新要素、高端产业的承接地和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