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走进西青,每到一处项目建设现场,一座座创新创业示范园区、一个个布局集中、产业聚集、资源集约、功能集成的产业聚集区迅速崛起,处处体现着西青人旺盛的建设热情、扎实的实干精神、优质高效的建设成果。
今年以来,西青区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紧抓住重大战略机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打造创新主体集聚区、产业发展先导区、转型升级引领区和开放创新示范区,推动区域经济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发展。
上半年,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8.3亿元,同比增长11.6%;一般预算收入71.1亿元,同比增长14.7%;固定资产投资640.6亿元,同比增长1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95元,同比增长8.7%。服务业比重达到43.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6.4个百分点,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749家,科技小巨人30家,总数分别达到6331家和380家,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90家,科技型企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的90%以上,建成了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区,全区发展的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各项指标顺利完成“双过半”,实现了二季度好于一季度的目标,也为完成全年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西青区主动适应新形势,全区上下一致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困难和挫折也将是常态,必须一如既往地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积极创新思路措施,面对发展变化的客观条件,努力发挥西青自身的优势,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招法,努力探索符合西青实际的发展路子。
经济建设 主动适应新形势
优化—— 发展方式
上半年,该区一二三产的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三产在原有基础上提升了两个百分点,这是该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可喜成果。该区紧紧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将服务业进一步做大,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387.1亿元,占全区投资的60%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6亿元,同比增长13.5%;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15亿元,同比增长16%。
农业进一步做优,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上半年调减粮食种植面积7700亩,建成5个种源基地、3个小型休闲农庄,提升改造6个休闲农业园区。建成西青区农业休闲网络平台,推进互联网+农业取得了新突破。
工业进一步做强,着力推进高端产业聚集,全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319.3亿元,同比增长1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重高于去年同期6.4个百分点;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2家;完成转型升级企业70家,累计达到946家;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6.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在全市第一个建成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区,西青开发区成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74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0家,总数分别达到6267家和379家,继续位居全市前列,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90家,科技型企业产值占全区工业产值比重达到90%以上。
升级—— 科技小巨人
该区把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级版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助推器、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创新创业的大舞台,提出以“小升高”“小壮大”“小做强”三项工程为抓手,推动科技小巨人做高做大做强,力争到2020年全区累计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总量突破1万家,科技小巨人企业突破500家。
实施“小升高”工程。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突破口,推动小巨人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升级,设立“备选库—培育库—市级高企—国家高企”小巨人企业成长路线图。每年筛选200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入备选库,从备选库中筛选100家企业入培育库,每年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80家,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0家。
实施“小壮大”工程。对小巨人企业和快速增长的规模以上企业制定阶梯增长和倍增鼓励政策,使小巨人变成大巨人,争取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亿元的小巨人企业达到100家、超10亿元小巨人企业达到40家。
实施“小做强”工程。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品创新上下苦功,增强企业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全区专利申请总量达到4万件,拥有专利单位达到1000家,累计登记市级科技成果500项;着力培育科技领军企业,针对影响力大、发展潜力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小巨人组织实施重大创新项目,
确保到2020年开发掌握具有国内领先水平以上技术成果100项,科技领军企业达到20家;积极实施科技小巨人大品牌培育计划,组织专业机构为企业进行品牌设计与策划,力争到2020年开发“杀手锏”产品超过30项。
拓展—— 载体空间
高水平建设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把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作为与首都产业对接、交通对接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与北京市丰台区签订了“1+2”合作协议,达成了全面战略合作和产业对接、园区建设等专项合作。与西城区金融街管委会和大兴亦庄开发区总公司、海淀中关村发展集团、中关村电子城集团等机构和产业运营商初步形成了合作开发意向,加速了南站科技商务区开发建设。
加快促进工业园区提升。为了形成产业聚集,西青开发区将整体划分为生物医药、液压、汽车配套、集成电路、文化创意、现代机械和高端生活用品七大特色产业板块小园区,针对不同产业,进行载体升级改造,并配套出台从上游研究开发、中游生产制造到下游物流配送的“链条式”扶持政策,推进西青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新引进项目110个,投资总额119.3亿元。积极发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西青分园政策优势,引进中科院计算所等高校院所与该区共建4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自动化所等3家高品质科研院所预计年内落户。
大力发展楼宇特色产业。盘活楼宇和闲置厂房11.6万平方米,积极拓宽楼宇招商渠道,引进平安财险华北地区后台服务等总部项目入驻天安数码城,全区17座楼宇新入驻企业414家,实现税收5.5亿元。
转变—— 招商方式
西青区委、区政府持续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提出“产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招商理念,实施精准招商的工作思路,将招商方向从注重规模数量的全面撒网型向注重产业聚集的精准靶向型转变,招商服务从常规政府服务向专家化服务转变,招商主体从政府招商为主向企业招商和市场化招商转变。
围绕全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针对性招商,加快产业项目聚集,提升产业层次。聚焦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快速消费品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着力打造高端先进制造业基地。聚焦金融、商贸、物流、检测、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旅游、电子商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狠抓现代服务业项目招商。瞄准高端设施农业、养殖业、休闲旅游业,着力打造服务京津冀市场最大的设施农业基地。
该区已成功举办6批集中签约活动,新签约项目2344个,协议投资额560.9亿元,包括投资15亿美元的中芯国际扩能、国内最大的高端汽车电子研发生产商经纬恒润、全球最大的家居零售商宜家家居、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天津总部等一批高端项目相继落户。总投资40亿元的中关村电子城西青科技园、投资10亿元的新东方半导体产业园等93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总投资36亿元的中北汽车装备制造基地等68个项目建成投产。
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今年,该区在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继续实施了包括建设美丽西青、方便群众出行、改善居住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社会保障、提升公共服务、推动教育发展、丰富文体生活、强化公共卫生、建设安全西青等新的10项民心工程,切实使民心工程紧贴民心民意,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真切、享受实惠。
民生工程 提升百姓幸福感
为保证工程顺利实施,提升民心工程惠民实效,加大民心工程实施力度,区政府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相关街镇和部门也相应成立了项目协调服务指挥部,形成推进项目建设强大合力。区领导和相关负责同志多次前往施工一线深入调研,现场解决存在的难题;各街镇和牵头单位,责任到人,落实目标任务;工作人员放弃休息,坚守岗位,奋战一线;项目部领导带班进行施工巡查及开展日常工作,同时做到靠前指挥,和技术人员一起坚守一线,现场指导监督每一道工序,确保工程高质量完成。全区上下齐心协力,保障工程顺利实施,努力把工程建好,让西青百姓更多更及时更公平地享受到全区改革发展的成果。
目前,民心工程10大项62个子项都在加速推进,已完成年度计划的61.9%。全区新增就业1.5万人,其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5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3.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7.1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和五保供养标准持续提高。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启动了杨柳青一中、付村中学、张家窝镇第二小学等扩建工程,高标准规划设计王稳庄中学和当城中学建设方案。西青医院成功升格为三级医院。顺利举办了春节、元宵节、文艺大舞台等系列文化活动,区图书馆与市图书馆、10个区级图书馆实现了通借通还。为实现百姓“家门口”乘车的愿望,西青区与市公交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投入资金切实为百姓出行买单,西青区今后三年将为群众出行新开通26条公交线路,届时西青区的公交线路总数将达到74条,切实满足百姓出行需求。
该区着力加快城镇建设,生态环境更加宜居。紧抓“三规”合一机遇,编制了西青开发区片区和西青新城总体规划,咸阳路污水处理厂、第三综合垃圾处理厂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选址。积极推进精武示范镇二期建设和王稳庄、辛口、杨柳青示范镇二期申报工作。新铺设排水管道80公里、专业配套管线110公里,新建排水泵站2座,防汛能力得到提升。深入推进“美丽西青”建设,狠抓“四清一绿”行动不放松,空气质量得到持续改善,3月份以来全区空气质量在全市排名保持在前5名。河道生态环境显著提升,污水处理率排名全市第一。高标准实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重拳治理小区环境,改造提升40个、378.4万平方米旧楼区。大规模开展绿化美化,完成造林1.78万亩,植树133.3万株。
亮点项目
社会山商务区
社会山商务区项目总投资30亿元,占地120亩,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重点建设国际会议中心、2个4星级酒店、2个5星级酒店、主题温泉、特色商业街和休闲购物中心,可承接10000人的大会,容纳4000人就餐,安排3000人住宿。项目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提升会展经济功能。二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三是形成会议商务活动的大驿站。项目全部建成运营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0亿元,税收3亿元,年接待宾客350万人次,创造就业岗位2000个。社会山商务区正在着力打造成为与梅江会展中心功能互补的南站会展经济带,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
康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市康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主要生产保健食品、化妆品、生物制品等系列产品。在西青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该公司近三年内实现了从科技型企业到科技小巨人再到科技领军企业的三步大跨越。通过商业模式创新,销售规模呈几何式增长;投资9000万
元建成生物医学研究院,与知名院校共建实验室,实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目前西青区提供268亩土地用于健康产业园建设,项目投资10亿元,预计2017年竣工,将实现产品规模化生产,加快打造生物健康百亿集团。
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推进村集体企业与市医药集团合作,实现企业上市做大做强。西青区大力帮助集体资产创业找出路。支持宁家房子等2家村集体企业参股,使村民成为股民,在壮大企业资本的同时,帮助民营资本找到了投资出路。全区提供300亩土地,通过置换方式帮助企业整合原有3个厂区资源,建设了新厂房,解决了过去厂区分散造成的管理不便、产能受限、生产集中度低等问题,使企业产能扩增近一倍。2010年企业成功上市后,募集资金20亿元,建立了市级技术中心,加速成长为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2015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75亿元,比上市前翻了一番,实现税收1.1亿元。2016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8.05亿元,税收1.5亿元。企业股价由每股1元增长到发行价的每股45元,增长44倍。
狗不理系列食品研制和生产中心
天津狗不理系列食品研制和生产中心转变经营模式,积极转型发展,上市后成为中华“包子第一股”。西青区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累计投入扶持资金近500万元,带动企业投资2000万元建设技术研发品控中心,开发了3大类37个品种,研发了生物保鲜面制品等5项专利,设计了7条自动化生产线,传统包子制作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生产,产能增长了6倍。2015年11月,狗不理天津公司成功登陆新三板挂牌交易,成为中华“包子第一股”。2015年,公司实现产值7638万元,税收650万元。2016年预计实现产值3亿元,纳税达到3000万元,产值同比增长3倍,税收增长3.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