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高新区作为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在引领我市产业创新发展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去年,在这片97平方公里左右(不含未来科技城北区)的土地上,却产生了1336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高新区用占全市1/120的土地资源,创造出全市1/12和新区1/8强的经济总量,全市每年GDP增量中有1/4是由高新区贡献的。可以看出,高新区无论是在经济支撑、产业聚集,还是在创新引领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市的前列。而在产业聚集方面,高新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三大领域为重点,聚集起了具有强大比较优势的产业生态。而在这样庞大的产业创新生态的带动下,也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创新企业选择在这里开拓自己的天地。
产业聚集带动经济创新发展
根据高新区管委会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已连续52个月保持全市领先。按照去年年底数据统计,工业产值、经济总量和财政可支配能力分别相当于2011年的5倍、4倍和近5倍。要知道,高新区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偶然,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与历史机遇下,高新区在产业创新方面做足了文章。
今年上半年,滨海光热、国能汽车、恒天汽车等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新开工项目总数17个,新开工面积150万平方米;竣工项目20个,竣工面积63万平方米。目前,高新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聚集了奇思科技互联网软件创新基地、天地图北斗产业基地、中科曙光等产业高端资源。新能源汽车领域集聚了恒天新能源汽车、国能新能源汽车、华泰汽车、波士顿电池、轮毂电机等项目,布局了从电池材料、储能装备、整车制造到电机电控系统研发制造等产业链上最有价值的关键要素。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汇聚了中节能智能玻显、合纵科技、突破电气等项目。高新区的产业聚集效应正持续发挥其影响力。
据高新区相关负责人透露,这些系列科技大项目、产业高端重大项目,在“十三五”期间全部投产后,预计将实现产值超过2000亿元。而根据《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5年)》,到2020年,高新区作为天津示范区核心区,将在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有显著提升,实现企业总收入3万亿元,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显著提升,并形成若干全球原创的科技成果等。而在创新创业主体高度集聚的发展方式带动下,在这里也将培育出5-10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型企业。
企业研发力促产业发展
最近,高新区小巨人企业天地伟业自主研发的一款名为“超星光人脸识别布控系统”的创新产品引起了行业内的极大关注。该系统是一套基于人脸图片比对技术的远距离、快速、无接触式重点人员布控预警系统。该系统能主动在监控场景中搜索布控目标,把在各处采集到的人脸信息与布控人脸进行比对,可同时进行多路视频分析比对,并且在发现目标后迅速提示并将警情推送至客户端,同时还能在地图上计算出目标人物的活动轨迹与频度。在降低了技术人员的工作量的同时大幅提高了安保人员的工作效率。在创新内核的驱动下,天地伟业已成为了国家级技术中心,并拥有了多项“杀手锏”产品。
像天地伟业这样的例子在高新区还有很多,由飞腾信息技术公司自主研发的高性能ARM V8架构的64核芯片FT-2000在今年8月亮相美国第28届国际高性能微处理器研讨会(Hotchips-28),这款产品是由飞腾信息技术公司这个中国芯片研发生产企业面向服务器应用领域研发的一款64核高性能通用微处理器,兼容ARMv8指令集。目前,飞腾信息技术公司已形成了从高性能计算到服务器、从桌面到嵌入式的系列芯片产品线。
由此可以看出,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高新区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今年上半年,高新区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160家,总量达8757家,占全市的11%;新增小巨人企业51家,总量达374家,占全市的10%;国家高企总量633家,占全市的30%;储备国家高企近400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10家,占全市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