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凯莱英医药集团联合南开大学共同举办的第六届绿色化学研讨会在天津开发区举行。作为这一研讨会的举办地,开发区已聚集生物医药企业超过700家,近年来,以凯莱英医药、赛诺医疗、索玛科技等为代表的自主创新企业快速发展。预计到“十三五”末,开发区医药健康产业产值规模有望达到1500亿元。
本土创新企业崛起
本届绿色化学研讨会邀请到了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卡尔巴里夏普利斯教授在内的一批重量级嘉宾与会。业界大咖的到来,从一个层面折射出凯莱英在制药领域的创新影响力。凯莱英作为在滨海新区发展起来的本土企业,目前已成为中国医药研发生产服务外包领军企业。
据介绍,该公司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颠覆性绿色制药技术,已广泛应用到抗病毒、抗癌、治疗心脑血管病和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领域。公司与世界排名前15的跨国制药企业中的13家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
在凯莱英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快速发展的同时,本土生物医药业正悄然崛起,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成立不到10年的赛诺医疗科学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药物涂层冠脉支架和球囊类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根据该公司今年6月公布的环境信息公开报告,去年总产值已达2.07亿元。
伴随创新环境的优化、产业聚集效应的显现,最近两年,自主创新生物医药企业落户开发区的速度持续加快。天津索玛科技有限公司、天津海河标测技术检测有限公司、华融科创生物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等具有创新实力的企业竞相落户泰达。
以索玛科技为例,该公司主要生产生物可降解聚合物血管支架以及冠状动脉支架输送系统等产品,是国内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少数能够开发第四代药物洗脱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的企业之一。以创新为支撑,开发区生物医药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年均收入年增长率达20%。
专业园区支撑未来图景
“这里的产业环境优质,产业聚集度很高,可以支撑我们企业快速发展。”一家从其他城市迁入开发区的生物医药企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落户在这里的专业园区,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合作伙伴和客户,大家也可以共用园区资源。近年来,开发区围绕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代表的大健康产业,重点打造了医药园、医疗器械园和医药服务贸易园等专业园区,成为吸引创新企业的重要载体。
融通大厦是瞄准医疗器械领域的专业园区。泰达科技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已形成科技企业孵化、转化、产业化的总体格局,分别对应中小型科技企业从创业、成长到产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厂房区中每一个孵化单元均有独立而完整的物理空间,拥有比较完备的内部配套设施,并与周边的大配套相得益彰。园区可以为科技企业提供从基础设施到人力资源、技术及运营支持的全方位服务,以及专业化的物业服务。目前,已入驻医疗器械相关企业15家。预计未来两年内,大健康产业基地将孵化出10余家医疗器械企业并进入量产。
开发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十三五”时期,开发区将加快生物药、化学药、中药领域创新药物研发生产,积极推进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发展。发展基因工程胰岛素、新型疫苗、蛋白药物、生物试剂等生物药领域。加快现代中药产业化,推进传统中药产品的二次开发。推进微创手术器械、介入治疗器械、医学影像设备、诊断试剂、可穿戴医疗及智能康复设备、医用机器人等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发展。
通过把握生物技术与食品工业融合发展的机遇,推进产业有机融合,开发区将在今后五年打造具备优势特色的“大健康”产业集群,集群规模有望达到1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