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透露,相比“一核、双城”,“三轴”对京津冀空间格局重塑力量更大。“沿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等主要通道,以轴率点,以点带面,推动产业要素沿轴向聚集,建设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构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
京津冀协同发展空间格局定型。
“国家提出要进一步明确三地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加快推动错位发展与融合发展,创新合作模式与利益分享机制,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进程中实现区域良性互动,促进三省市协同发展、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一位接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的专家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三地各自比较优势突出。北京作为首都,政治地位突出,文化底蕴深厚,科技创新领先,人才资源密集,国际交往密切;天津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制造业基础雄厚,研发转化能力较强,发展势头良好;河北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相对充裕,产业基础较好,经济体量较大,具有广阔发展空间。这为三地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为此,国家提出优化京津冀的空间格局。按照“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思路,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推动疏解非首都功能,构建以重要城市为支点,以战略性功能平台为载体,以交通干线、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网络型空间格局。
“在上述区域空间布局中,一核、双城和多节点都是从城市群定位中着眼的。”中国社科院工经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三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
前述专家介绍,所谓“一核、双城”比较好理解。其中,“一核”指北京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调整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和解决北京大城市病是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所谓“双城”指北京和天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要引擎。通过京津双城的联动与全方位合作,加快实现同城化发展,发挥对周边地区的高端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壮大石家庄、唐山和保定城市规模,推动由双城联动向多城联动发展。
前述专家透露,相比“一核、双城”,“三轴”对京津冀空间格局重塑力量更大。“沿京津、京保石、京唐秦等主要通道,以轴率点,以点带面,推动产业要素沿轴向聚集,建设产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构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
其中,京津发展轴主要是推动北京、廊坊和天津交通沿线主要城镇加快发展,辐射张家口、承德,打造京津冀地区科技研发转化、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发展带和主要城镇聚集轴;京保石发展轴指推动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交通沿线主要城镇加快发展,打造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京唐秦发展轴是说,推动北京、宝坻、唐山和秦皇岛交通沿线主要城镇加快发展,辐射沧州市,打造京津冀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带和城镇聚集轴。
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
规划将京津冀划分为四个功能区。
“国家要求结合三地的自然资源环境、产业发展特点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需要,从区域长远发展和合理布局考虑,形成中部核心功能区、东部滨海发展区、南部功能拓展区、西北部生态涵养区四个功能区。”前述专家介绍。
在四个功能区中,中部核心功能区最引人关注。这一区域包括北京市平原地区、天津市平原地区、廊坊和保定市平原地区,特点是要素资源聚集、产品层次高、创新能力强,是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为此,应重点抓好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和承接工作,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东部滨海发展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区域,该区域对外开放优势明显,发展势头强劲,发展空间广阔,具体包括天津、河北沿海地区。国家要求应严格保护自然岸线资源,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沿海型产业聚集和城镇发展区。
同时,南部功能拓展区是推动京津冀协发展的战略腹地和城乡统筹的重要示范区,该区域的特点是发展基础良好、自然资源丰富、增长潜力较大,具体包括石家庄、邯郸、邢台市平原地区以及衡水。发展方向为重点承担农副产品供给、科技成果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功能。
再者,西北部生态涵养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保障区域,该区域生态系统较为完整,水资源比较丰富。具体包括北京市山区、天津市山区、河北张承地区以及其他山区,应重点发挥生态保障,水源涵养、旅游休闲、绿色产品共给等功能。
此外,国家在京津冀空间格局中还提出了“多节点”的概念。具体而言,发挥石家庄、唐山、保定和邯郸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打造河北经济增长极,强化张家口、承德、廊坊、秦皇岛、沧州、邢台和衡水等节点城市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序推动产业和人口聚集。
“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要对省内城市发挥一定的引领作用,所以它的定位应该区别于其他三个区域性中心城市,可惜规划对此并未明晰。”陈耀分析,建议下一步可以研究适当提高石家庄行政级别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