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京津冀协同发展 >

北京市统计局发布2015年非首都功能疏解情况

来源:
北京市统计局官网
发布时间:
2016-03-09 11:28
阅读:

     非首都功能疏解是北京深入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2015年,北京扎实推进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开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产业疏解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增量优化,“双创”活力显现

    全市严格执行《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以下简称《禁限目录》),严控不宜发展产业的新增,全年不予办理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3万件。与此同时,通过简政放权等改革措施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新设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全年新设企业20.1万家,比上年增长11.2%,其中新设科技服务业企业5.9万家,占比近3成。

    (二)存量疏解,“瘦身”成效明显

    2015年,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疏解重点领域,北京存量疏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一般制造业调整力度加大。全年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326户。二是商品交易市场有序疏解。在2014年拆并疏解商品交易市场100家的基础上,2015年继续拆并疏解57家,减少市场营业面积94.8万平方米,减少出租摊位数2.1万个。其中,城六区拆并疏解38家,占全市近7成,减少营业面积54万平方米,减少出租摊位数1.2万个。三是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疏解加快推进。通过采取整体搬迁、对口支援、共建共管和办分校(院)等多种方式,实现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疏解。截至2015年底,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6600余名学生分别迁入顺义、大兴、良乡新校区,西城区4所职业高中已腾退4.3万平方米,丰台区职教中心腾退1.3万平方米。天坛医院、同仁医院、北大医院、朝阳医院等迁址、扩建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四是行政事业性单位疏解工作进展顺利。通州区行政副中心行政核心区土地拆迁腾退已完成,规划建设方案正在制定,通州新城86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已开工36个。

    (三)结构提升,产业发展更加符合首都功能定位

    《禁限目录》的出台积极引导存量结构不断优化。一是从业人员结构优化。从分行业从业人员变化看,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业、住宿餐饮业等吸纳外来人口较多的传统行业从业人员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均在2%左右;而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商务服务业、金融业等从业人员增长较快,增速均在6%以上。二是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禁限目录》涉及行业完成投资635.5亿元,下降9.9%。与此同时,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产业投资较快增长,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分别增长29.5%、15.8%和9.1%,为经济增长储备动力。

    二、产业疏解对人口调控和居民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一)常住人口增长趋缓,人口分布向新区集聚

    随着疏解非首都功能各项措施的推进,北京常住人口的增速、增量实现双下降。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为2170.5万人,增长0.9%,比上年末增加18.9万人,与2014年相比增量减少17.9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22.6万人,增长0.5%,比上年末增加3.9万人,与2014年相比增量减少12.1万人,增速从2011年高于常住人口增速2.5个百分点降至2015年低于常住人口增速0.4个百分点。从增量所占比重看,全市每增加100名常住人口中,常住外来人口从增加66人,下降到增加21人。

    从分布看,常住人口由城六区向城市发展新区集聚。2015年末城六区常住人口为1282.8万人,占全市比重为59.1%,比2010下降0.6个百分点。城市发展新区作为重要的承载区,人口集聚趋势明显,2015年末城市发展新区常住人口为696.9万人,占32.1%,比2010年上升1.3个百分点;五年间城市发展新区常住人口增加93.7万人,年均增长2.9%,高于全市增速0.9个百分点。

    (二)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市场疏解在推动产业升级和人口调控的同时,也极大优化了市场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调查显示,疏解后市场周边居民对居住环境和治安状况的满意率大幅提高,由疏解前的5成左右提升至8成以上。近4成被访市民对本区的人口疏解工作表示满意,居民反映治理后居住地附近的流动人口、流动商贩有所减少,环境卫生和治安状况得到改善。

    2015年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阶段,疏解任务更加艰巨,也更加困难,要在保持经济健康平稳运行的基础上,继续有序推进,精耕细作,推动疏解工作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