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京津冀协同发展 >

自贸区一周年:京津冀一体化再提速

来源:
天津网
发布时间:
2016-04-21 10:15
阅读:

     不久前,一支由京津冀三地企业家组成的150人考察团来到天津自贸区,他们先后到访机场片区、中心商务片区和天津港片区,了解自贸区发展情况及优惠政策。这些企业涉及外贸、电子商务、国际物流、房地产等诸多行业,释放出不少投资意向。

    这是京津冀三地企业交流的一个缩影。天津自贸区设立之初便确立了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使命,其改革试验也绝不局限于天津,更是服务京津冀、辐射三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创新平台。自贸区一年间,三地企业家交流、互动日趋频繁,大批北京、河北企业纷至沓来。

    京冀企业多

    为吸引京津冀企业投资,天津自贸区“铆足了劲”:一方面陆续在北京、河北举办10场政策宣讲活动,主动对接两地企业;另一方面,力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各项举措落地,比如在京冀地区设立无水港、建立跨省市税收征管纳税统一服务平台等。

    基于独特的区位特点和政策优势,天津自贸区既疏解着来自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也引来京津冀企业入驻。截至今年4月初,仅东疆自贸片区来自京津冀地区投资的企业有1882家,占企业注册总数的59.8%;注册资本1073.7亿元人民币,占全部注册资本的52.9%,其中包括中铝、中铁、中船等一批央企及首都大型企业。

    中心商务片区的一位工作人员亦称,大量北京、河北企业都到自贸区注册,在(中心商务片区)实际注册的企业中便有四五成来自京津冀,其中不乏知名企业总部。事实上,这也是中心商务片区的一大发展重点。

    “力争用3至5年时间,探索建设京津冀总部集聚区。”中心商务片区管委会主任郑伟铭表示,未来将面向全国加快聚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企500强的全国总部、功能总部和区域总部落户。

    具体来说,这些总部涉及央企总部,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总部(比如结算中心、运营中心、物流中心),新兴业态总部(比如电子商务、跨境贸易、科技互联网)等。而今,国寿投资、嘉实基金、中国中车、中钢集团、易智付、中关村东升科技园等知名京津冀企业已陆续入驻。

    不仅如此,天津自贸区专门制定了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工作方案。天津自贸区专职副主任蒋光建将其称之为“1331”工程,即建立一个机制、实施三个推动、促进三个一体化、落实一批项目。诸如“一个机制”意在建立天津自贸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机制,确保自贸区试点经验得以复制推广;“三个推动”旨在推动自贸区改革经验率先在天津市、北京市、河北省复制;以及促进京津冀通关和口岸物流一体化、金融服务和监管一体化、区域要素资源配置一体化等。

    从国家层面上看,两大发展基金亦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中。据悉,国家发改委等部门正牵头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基金的落地。同时天津自贸区也将设立两年规模60亿的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自贸区发展。

    当然,无论是京津冀发展基金,还是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跨区域电商平台、国际贸易平台建设,都离不开京津冀三地的联合共建。可以想见,京津冀三地的联系将更加密不可分。

    金融同城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金融同城化的建设。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天津自贸区企业既可以到自贸区租赁实体办公场所,也可以选择虚拟注册地址(注册地在自贸区,办公地址在区外)注册,这样一来许多外埠企业办理自贸区金融业务时存在不便之处。业界人士呼吁,开放更多的同城化金融服务,使各金融要素资源自由流动起来。

    为此,天津自贸区祭出多项金融政策,力求实现金融创新政策在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广泛性、协调性和统一性。例如,支持京津冀地区金融机构在自贸区开展跨区域金融协同创新与合作;并为自贸区主体提供支付结算、异地存储、信用担保等业务同城化综合金融服务,降低跨行政区金融交易成本等。

    这意味着,京津冀三地之间的金融市场、金融资源及监管体系正朝着一体化的方向踏步前进,三地间资金的拆借、划拨、流转都会更加便利。换句话说,今后河北、北京两地的企业有望在就近银行网点办理各项自贸区业务,如开设自贸区投融资账户、办理境外融资等综合业务。

    而在以往头疼的异地贷款问题上,三地银行机构正陆续实现质(抵)押互认、异地放款操作,为客户打造“大同城”金融服务圈。

    显然,打通京津冀三地金融圈,对三地金融机构十分利好,尤其可以收获新的客户资源,发展自贸区业务,从而在天津自贸区的改革中分得一杯羹。

    目前京津冀三地金融监管仍在协调推进中,但银行机构已经先行。华夏银行是业务开展较早的银行,率先发行了国内首张京津冀协同卡,即三地持卡人可以到京津冀地区网点免费办理存取款、转账、贷款、理财等业务。

    不只是华夏银行,工行、中行、建行、光大、农行等都加大了京津冀地区的信贷投放力度,有的还专门制定了京津冀一体化区域信贷计划或设立数百亿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以投向三地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企业“走出去”等领域,成为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可或缺的又一池“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