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本市动态 >

全市利用外资增幅保持全国前列

来源:
kfq
发布时间:
2016-02-17 14:50
阅读:

     “十二五”期间,全市商务系统广大干部群众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面对宏观经济复杂形势和改革发展繁重任务,万众一心、凝心聚力,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应对下行压力,抢抓新机遇,实现新发展,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推动全市商务经济持续保持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从市商务委获悉,“十二五”期间,本市充分借助多重发展机遇叠加的难得契机,积极扩大开放,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主动开展全方位招商引资,利用外资质量显着提升,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开放载体建设扎实推进,成为吸引世界各国投资的重要汇聚地。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实际使用外资849亿美元,比“十一五”时期的367亿美元增长2.3倍,年均增幅达14.3%,利用外资增幅始终保持全国前列。

    一是利用外资质量显着提升。实施《面向世界500强企业招商引资三年行动计划》成效明显,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由“十一五”末的143家增加到163家,投资项目由396个增加到480个,投资总额由223亿美元增加到310亿美元。2015年4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后,招商引资聚集效应日益凸显,截至2015年12月,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27家,实际使用外资47.2亿美元,合同外资178.9亿美元。

    二是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制造业利用外资结构明显变化。“十二五”时期,外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集聚,推动制造业做大做强。截至2015年底,全市引进超亿美元项目(含备案项目)77个,合同外资140亿美元,比“十一五”同期分别增长5.1倍、4.6倍。先后引进了大众汽车自动变速器、爱达汽车零部件、艾地盟生物科技等一批优质项目,促成了西门子电气传动、伟创力电子等一批增资项目,拉动作用明显。服务业利用外资结构持续改善。“十二五”时期,实际使用外资442亿美元,是“十一五”同期的2.3倍;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成为“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引资的新亮点,融资租赁业实际使用外资65亿美元,商业保理业吸引外资实现零的突破。

    三是开放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十二五”时期,西青、武清、东丽、北辰、子牙5家市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总数达到10家。出台并实施《天津市开发区综合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了全市开发区统计系统。国家级开发区对全市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集中了全市70%以上的外资大项目好项目。其中,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90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00多个,连续16年位列全国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评价第一名。

    四是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十二五”时期,始终把投资环境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市级审批事项由382项减少到295项。推进“一颗印章管审批”“一个部门管市场”“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平台管信用”“一份单卡管通关”“一个号码管服务”。各区县成立了审批局,新设企业实现“四证一章”一天办结,审批效率明显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三个一”通关模式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口岸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大项目招商协调促进机制、招商引资考核评价奖励制度、区县投资环境评价制度进一步健全。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稳步推进。连续11年开展服务月活动,对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十三五”期间,本市将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抢抓多重战略机遇,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调整、促发展,统筹对内对外开放两个层面,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实现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智力协调发展,确保利用外资质量和效益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