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外动态 >

海门开发区:腾江越海立潮头

来源:
新华日报
发布时间:
2014-12-17 14:50
阅读:

  海门,雄踞中国“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的“T”型交汇点,是长三角国际化都市群里的一座现代化新兴城市,这里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生态优美、人杰地灵,江海的博大辽阔造就了海门人独特的豪迈性格和宽广胸襟,更孕育了“江风海韵北上海”的绰约风姿。

  1992年,伴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浩荡东风,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块江海热土上应运而生。从首期规划面积4.88平方公里,到现在120平方公里的产业高地;从1993年第一家外资企业开工建设,到现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1400余家企业投资兴业;从多年前的名不见经传,到2013年1月一举晋升“国家级”序列……20多年来,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实现着跨越腾飞的梦想,在海门1/10的土地上强势崛起,创造了接近全市“半壁江山”的经济总量,成为海门支撑效应最明显、集聚效应最强劲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建区2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紧紧围绕“创新、转型、跨越”的发展战略,以转型升级为主抓手,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的成功之路,“三城一区”整体联动开发、竞相发展,经济社会持续高位走强、令人瞩目,一个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两翼齐飞”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在2013年度江苏省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活动中,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实力稳居江苏省开发区第一板块,在江苏省37家国家级开发区中位居第11位,在江苏省县市级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第3位,在南通市5家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第1位,以令人信服的成绩实现了赶超苏南同行的第一步战略目标。

  以创先争优为动力

  区域影响力不断彰显

  坚持以发展理念的提升,推进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园区每年都有一个明确的工作主题和创先争优的目标,2012年确立了“创新之城、实力园区”的工作主题,2013年晋升国家级后提出了“全省争晋位,南通当表率”的目标定位,2014年又确定了“融入上海当标杆,赶超苏南进十强,挺进全市半边天”的工作思路。可以说,正是因为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始终坚持以争先创优为动力,以宏伟目标为引领,跨过长江找标杆,融入上海创一流,敢与强的赛,敢与高的攀,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园区开发开放水平才会持续迈上新的台阶。

  以转型升级为核心

  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坚定不移实施“二高一新”发展战略,加速推进开发模式和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特别是注重吸取和借鉴苏南发达地区开发区的成功经验,绕过苏南发达开发区走过的弯路,走出了一条“规划引领、产业集聚、功能配套、产城融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对产业布局、功能布局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全面提升了“三城一区”的产业定位。謇公湖科教城围绕打造“高端科技产业基地”和“大学大所大院集聚区、软件数据信息示范区、金融电商总部产业区”的目标定位,大力发展科教文化、软件数据、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滨江工业城围绕打造“尖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央企国企外企集聚区、特色产业示范区、产业转型先导区”的目标定位,大力招引高端装备制造、整机制造、名牌产品等先进制造业;中心商务城围绕打造“顶端现代服务业基地”和海门市“商业、金融、休闲娱乐”三大中心的目标定位,加速集聚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江海港物流区围绕打造“现代国际保税物流园区”的目标定位,建设接轨上海、辐射苏北的现代化港口物流基地。

  一个开放水平高、产业特色明、创新能力强、集聚效应好的先导区正不断释放着跨越发展的强劲活力。

  以产城融合为导向

  平台承载力不断加强

  按照“生态优先,产城融合、以产促城”的工作思路,围绕“环境净土、创新沃土、创业热土”的目标定位,全面加快城市化和产业化融合发展,高起点、高水平推进一批总体规划、产业规划和景点规划的制订实施,大力度、快速度推进城市功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力打造一流的发展硬环境,逐步实现由“产业开发区”向“产城融合区”的转变。

  目前,园区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定位科学、载体功能完备,具备了吸聚各种生产要素的能力。以謇公湖科教城为例,作为园区科技创新和转型发展的核心板块,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按照“通江达海北外滩、风景如画謇公湖、魅力独具科教城”的发展定位,邀请国际著名设计公司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设计,实现了由平面规划向整体设计的升级,如今,“科教产业区、生态旅游区、商贸服务区”三大功能板块正在全面推进,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人文化”的滨江科教新城即将在长江北岸、扬子江畔快速崛起。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

  产业集聚力不断优化

  坚持“项目立区”不动摇,全面实施大园区、大项目、大产业“三轮驱动”战略,切实把全区的重点、热点、兴奋点聚焦到招大引强、招新引高上来,全力招引央企国企外企、大学大院大所、以及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电商中心等高端项目,一批重大项目纷至沓来。目前,像宝钢集团、中远集团、招商局集团等一批中字号、国字头先进制造业项目,瑞士罗氏、美国都福、日产汽车等一批世界500强投资企业,通光集团、复旦复华、佳侣实业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都已经进区落户。据统计,世界500强、央企、国企投资项目已超过20个。

  与此同时,坚持以特色产业园建设为突破口,以链式开发的全新思路,进一步加快平台打造,实现了从项目集聚向产业集聚、由项目建设向特色园区建设的升级,开发开放的水平明显提高。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建成了省级装备制造产业园、省级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省级科研外包产业园、海宝工业园、复华高新园、复旦科技园、现代建筑材料产业园、江海港物流园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园,这些产业园已成为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大项目集聚的大平台、央企国企投资的首选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先导区,为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更高平台上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人才科技为支撑

  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

  始终把创新发展作为园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在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构筑创新平台,招引创新人才,优化创新主体,推动创新发展。涌现出来了以中国百强创新企业通光集团为代表的近30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巴塞利亚药业、慧聚药业为核心的服务外包创新集群;以复华高新园为代表的高科技创新基地;以慧聚药业为代表的国家千人计划研究院,博士、院士工作站企业近10家,集聚了一大批国家级创新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高新技术产值占比达58%以上;2014年,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区有10多个项目纳入南通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其中,招商局江苏重工列为2014年度省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复华高新园列为2014年度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重点项目。

  以优化服务为保障

  投资吸引力不断拓展

  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始终坚持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来提升园区软实力。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项目推进,都实行“一把手”挂钩联系、“一盘棋”合力推进、“一条龙”服务保障和“一张表”督查考核4个机制,并全面落实“一只项目、一位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项目服务保障模式,全力为客商提供保姆式、无障碍、精准化、个性化服务。总投资150亿元的海宝工业园、总投资100亿元的招商局江苏重工等重大项目就是依靠这样的优质服务成功引进的。可以说,“海门服务”已成为海门开发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江苏沿海开发、上海自贸区设立以及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实施,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迎来了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未来几年,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充分利用和放大国家级开发区的独特优势,坚定不移实施“企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园区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特色园区、创新园区、智慧园区、功能园区、品质园区、活力园区”开发建设,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实现发展新突破,乘势而上,扎实有为,全力将海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成“赶超苏南、融入上海、辐射苏中、领先全省、国内一流的国际化园区”。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海门开发区跨越腾飞的宏伟愿景,一定会梦想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