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升目标,当好经济增长火车头
按照滁州市委部署,滁州开发区主要经济指标不仅要努力保持20%以上增速,而且要当好全市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大幅提高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在全市的占比,贡献度尽快达到三分之一。面对这一要求,滁州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自我加压,拉升发展目标。力争2015年财政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利用外资等指标分别增长20%、22%、25%、20%、20%以上,其中财政收入增长贡献度占全市五分之一以上,力争达到四分之一,2020年以前实现增量占全市三分之一的目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度达到全市四分之一左右,力争2017年占全市三分之一。
紧抓项目,主攻招大引强主阵地
坚持招商引资重中之重不动摇,抓线索,促签约,快落地。确保2015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4亿元,增长20%左右,力争达到140亿元,增长25%以上;引进亿元以上项
目58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6个,5—10亿元项目6个。确保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0个,争取40个,竣工投产亿元项目25个以上。一是继续坚持产业招商、以商招商、高位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方法,着力引进某知名家电主机企业、某柔性线路板项目、某食品产业园项目等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和一批核心配套企业。二是大力推进总部经济招商和存量招商。全面梳理园区企业特别是知名企业,制定总部经济招引政策,逐户对接,吸引一批重点企业将总部或结算中心、研发中心迁到开发区。对现有项目挖潜增效,对照协议,倒逼企业新上二期、三期。推进东菱电器二期、嘉美三期、博润新项目等落户落地。三是同城发展协同招商。积极融入南京江北新区,围绕南京家电电子、汽车等主导产业和软件业等新兴产业,引进配套项目,实现与南京融合发展。
创新驱动,培植工业经济增长极
做大做强智能家电及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及先进装备、绿色食品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分别实现产值230亿元、90亿元、90亿元,打造家电产业示范基地、专用车制造之城和绿色休闲食品之都。扶持骨干企业发展,全年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0户,累计达到52户,其中10—20亿元、20—30亿元、30亿元以上企业分别达到7户、2户、3户,力争康佳电子率先实现百亿产值。坚持创新驱动,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支持中国家电院安徽分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华东检测基地、滁州汽车与家电技术及装备研究院与园区企业开展合作,引导滁州食品加工研究院为食品企业服务。推进盼盼国家级食品检测中心,猎豹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永强企业技术中心、达世汽配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力争一批新国字号的企业创新平台获批。力争每年获批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2015年新申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分别达到400件、600件,发明专利获批量突破50件。加快建设好安徽省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区,争取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区。集聚一批创新人才,争取在引进国家和省“千人计划”、创业创新领军人才、核心技术人才等方面实现突破。
完善规划,打造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点
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编制各类发展规划、建设规划。完成月亮湾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开发区2015年经营性用地控规及城市设计,完成高铁站区一期控规修编及城市设计、二期控规成果。以规划引领建设,以产业促进建设,着力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开发区特色。围绕打造月亮湾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和满足项目落地需要,科学适度建设,其中2015年续建道路9条15.9公里,保障房46万平方米;根据资金情况,适时开工道路8条10.5公里,实施公共设施项目33个,其中开发区自建25个。大力开展“三治三增三提升”行动,提升园区形象。
深化改革,勇做体制创新探路者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科学设置、远近结合、实事求是”的原则,确定内设机构。参照郑蒲港新区管理体制,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制定权力清单,提高项目行政审批效率,提升企业服务水平。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制。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按照“增速领先、占比提升、贡献增加”的要求,算好存量、增量和总量帐,制定“三次创业”五年目标。细化年度目标,分解明确责任,按季进行考核。全面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重实绩、重贡献,激发干部职工动力活力。
树立形象,争做作风建设新标杆
坚持“三严三实”,严防“四风”反弹,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部门之间、基层与机关之间互相监督制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理违纪违规行为。加强效能建设,完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制度。继续实行“月谋划、月安排、月督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加大腐败案件查处力度,特别是群众反映强烈的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专项基金和资金监管等方面的案件线索查办,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