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外动态 >

十堰开发区:建设人才特区 打造智力高地

来源:
十堰日报
发布时间:
2015-03-18 17:07
阅读: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乃立世之基,“才”是发展之要,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在国家级开发区行列中站稳脚跟,发挥构建“一核多支点”重要内核作用,就必须用超常的措施凝聚人才资源,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不断促进人才政策创新、引才载体创新、用才方式创新、人才服务创新和管理机制创新,广纳贤才打造智力高地,建设人才洼地,强力推进“人才特区”建设。

  近年来,十堰开发区坚持把集聚创新资源、引育创新人才、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发展创新型产业作为着力点,紧紧围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发展,积极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载体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各类人才快速向开发区聚集,以人才引领十堰开发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创优人才发展环境

  一流环境留人才

  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培养发现人才、引进集聚人才、用活用好人才,需要好的政策、好的机制、好的环境作保障。十堰开发区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积极培育适宜人才成长发展、干事创业的沃土。该区树立“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的理念,千方百计为各类人才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用政策环境吸引人才、用体制环境使用人才、用人文环境留住人才。

  十堰开发区探索建立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广泛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开发投入机制,近三年内使全区人才科技专项资金由200万元提高到400万元。同时,研究出台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筹措、考核评价、人才激励等方面的相关配套措施,先行先试、逐步完善,在全区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将十堰开发区建成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一生之城”,为实现十堰开发区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深入推进人才制度创新,为招才引智提供政策保证。2009年以来,十堰开发区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其中《关于建设区域性“人才特区”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打造“人才特区”的目标,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引进与培养高层次人才实施细则》、《在百家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培育工程”的实施方案》、《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2022年)》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为各类人才在创业注册登记、科技项目申报、创业资金支持、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直通车”服务,完善了“人才特区”建设的政策服务体系。

  2010年以来,为了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十堰开发区党委以人才工作制度创新为抓手,全面推进《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2年-2022年)》的实施。一是修订完善了《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充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作用,形成部门协同抓人才管理的合力。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对招才引智、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增强人才工作考核科学性。二是制定《十堰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以企业技术中心、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为依托,以新产品研发、新成果转化、新技术应用为目标,到2020年努力建设20个左右创新人才集聚、创新机制灵活、持续创新能力强、创新绩效明显的人才创新团队,对每个入选的人才创新团队,每年给予2万元经费扶持,连续扶持3年。通过以点带面,发挥企业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在推动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营造特殊人才环境,为人才成长提供优质服务。一是提供“保姆式”创业服务。以温州工业园和十堰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面积达4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孵化园,已成功孵化企业51家。成立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的人才专班,实现“无缝对接”、全程跟踪,为企业提供高效快捷服务。二是提供产业人才配置服务。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5个,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将十堰高周波科工贸公司建成该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培训基地;以十堰开发区企业家协会为依托,组织经营管理人才开展培训学习等活动;以人力资源市场为依托,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了2000余名新型产业工人。三是加大资金投入支持人才发展。2013年,十堰开发区财政预算中安排人才与科技创新工作专项经费400万元,支持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以及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创新奖励。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企业争取发展资金。2012年,帮助40家汽车汽配企业申报各级科技项目60余项,累计获得国家、省、市、区支持资金达3000多万元。2012年,开展了首届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评选表彰活动,共表彰“重视人才与科技工作先进单位”7个、“优秀创新团队”6个、各类优秀人才31名,发放奖励资金19.2万元。

  创新人才资源配置

  不拘一格引人才

  目前,十堰开发区人才洼地效应还没有真正形成,聚“才”功能还没有真正完善,人才流入机制还没有健全。十堰开发区党委认真实施“3331人才工程”,建立特殊人才机制,建人才高地,掘人才洼地,达到聚集人才、聚集人气、聚集力量的目的。

  在党政人才招录和使用上率先突破。2009年十堰开发区在全市率先面向全国公开招考10名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人才,一次性破格任命了14名研究生学历副科级年轻干部,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2010年至今,累计公开选拔年轻科级干部48名、公开招录教师48名。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年轻干部培养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挂职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关于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信访等部门挂职锻炼的实施办法》、《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管理办法(试行)》、《人才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被选派到市直部门、区信访部门、辖区企业、村(居)委会和项目一线挂职锻炼。

  在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上主动出击。利用参与国家、省级组织的海外人才推介会、招商会等机遇,先后组织50多家企业赴山东、上海、江浙等地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海归博士张苏到十堰开发区创办了十堰法雷诺公司,张苏与其团队成功开发出了在高温下具有稳定摩擦性能和低磨损率的离合器面片,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三立车灯公司引进2名韩国专家,帮助该企业组建创新团队,研发了新一代LED车灯等。

  在亟需技能人才引进上多措并举。充分发挥区人力资源市场职能作用,积极组织开展人才交流会等活动。近6年来,共组织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20场,向社会发布人才招聘信息10000余条,成功为辖区企业引进各类人才4197人。

  建立“高层次人才联盟”。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集聚具备较高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熟悉市场运作规律、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引导企业与国际先进技术和行业顶尖人才进行对接,力争在三年内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名、省“百人计划”人才5名,形成各类人才互推互荐的“滚雪球”效应。

  构筑引才聚才平台。建立一批企业研发机构,深化一批产学研合作载体,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力量共建研发机构或重点实验室。三年内,在全区建立10个区级创新团队,对入选的企业,由开发区管委会一次性给予3-5万元经费扶持,连续扶持三年。加快推进国家级创业中心、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级大学生见习基地提档升级,争取三年内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大力推进政校企合作,引导企业与职校共同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帮助企业培养亟需技能人才,实现学校与行业对接、课堂与车间对接,构建政、校、企紧密联合的“人才培育链”,力争在三年内培养技师以上技能人才100人,中级工以上技能人才1000人。

  搭建人才培育平台

  让人才人尽其才

  十堰开发区树立“人才以用至上”的理念,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用人才;树立“人人都可成才”的理念,充分发挥人才的潜能和价值,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同时,该区启动了引才育才“六大工程”,即党政人才“素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集聚工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高技能人才“引导工程”、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搭建党政人才选拔平台。党政人才是人才建设的核心力量,是人才发展战略的倡议主体,十堰开发区准确把握干部成长规律,全面激发党政人才活力,形成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人才工作格局,达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效果。一是坚持大规模培训干部。实施干部教育“走出去”战略,组织年轻干部到市委党校、知名高校或专业机构进行封闭式培训,提升思想境界;安排各级领导干部到先进开发区考察学习,拓展工作思路;分期分批选派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学习锻炼,开阔视野;按照科级干部每年参训不少于100个学时、其他干部每年参训不少于80个学时的要求实行学时制管理,保障培训效果。二是坚持大平台选拔干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十堰开发区坚持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选拔干部,引导干部在实干、实绩上下工夫。适应国家级开发区建设需要,积极探索实行聘用制,对财政、审计、金融、城建等亟需、紧缺的专业型干部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工资待遇实行年薪制。三是坚持大监督考核干部。加强干部日常监督,落实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制度,以“预警防范、日常管理、用权制衡、违规惩处”为核心,形成事前有警示、事中有监督、事后有查处的监督机制。全面推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评制度,紧紧围绕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目前,十堰开发区党委正在对全区35个机关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对“善谋事、会创新、能落实、敢担当”的干部予以重用,对缺乏“战斗力”的班子进行调整,树立“以实干论业绩、从业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的用人导向。

  搭建研发人才孕育平台。一流的载体,集聚一流的人才。十堰开发区坚持种好“梧桐树”,为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创造条件。一是加强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有效集聚创新人才,为企业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载体。鼓励和支持辖区企业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各类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专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鼓励建立或引进自主创新能力位居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重点创新团队,使其成为引进和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目前,全区已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建成各类工程(企业)技术中心16个,其中,省级工程(企业)技术中心8个,市级工程(企业)技术中心8个。近日,十堰开发区推荐申报的湖北先锋模具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已通过省人社厅初审;申报的湖北天运汽车电器系统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已获得省教育厅、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并于2015年8月正式成立。二是制定和落实特殊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创新平台作用。区财政设立科研与开发专项资金300万元、人才工作专项经费100万元,对新批准设立的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产业基地、创新实践基地等一次性给予10-5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2012年,十堰开发区对各类重点创新人才和创新平台给予了百万重奖。其中,对新批准设立的天运公司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一次性给予10万元的奖励。2015年,十堰开发区又制定了重点产业创新团队支持办法,从现在起对新审批的区级以上创新团队每年给予3-5万元经费支持,连续支持3年,计划到2020年建立区级重点创新团队20个。目前,全区各类创新平台已集聚研发人才700余人,形成了一支门类齐全、实力雄厚、经验丰富、技术一流的汽车产业创新人才队伍。

  搭建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企业是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的主体。十堰开发区引导企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坚持自主培养技能人才。一是实施技师培养带动计划。指导企业建立职工教育制度,自主培养技能人才,提升职工职业技能。全区已有83%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技能培训制度,技能人才培训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为支持企业技能人才开发,十堰开发区对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培训,经验收达到规定学时并取得相应效果的,按照职业培训补贴标准50%的比例给予补贴。二是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组织企业与大中专院校对接,合作建立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大学生见习基地,增强大中专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提升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组织企业技能骨干到高校学习,重点造就一批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主体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人才。到目前为止,十堰开发区已建立国家级大学生见习基地1个、市级大学生见习基地5个,设立汽车模具技能人才实训基地1个、汽车电器技能人才实训基地1个,每年接收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280多名学生到开发区实习,大大缩短了毕业生熟悉企业生产环境的时间,提高了学生就业率,为企业吸纳人才提供了便利。

  搭建企业家人才成长平台。企业家是企业的龙头,企业家素质决定企业的兴衰成败,从而影响一个产业的发展。十堰开发区高度重视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跟踪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家,引进培养一批知名企业家,孵化储备一批未来企业家,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强人才支撑。一是积极营造“亲商、爱商、护商、富商”的发展环境,培植有利于企业家人才茁壮成长的土壤。通过经常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组织召开座谈会、现场会、经济形势分析会等形式,协调相关部门解决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重点培养一批善于把握市场、精于企业管理、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拓展产业链条的领导型企业家。二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组织重点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开展能力素质培训,使其转变思维方式和管理理念,提升驾驭市场经济能力。2015年,十堰开发区组织举办专家讲堂,邀请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向长淑博士在十堰开发区作了关于3D打印技术革命专题讲座,引导企业家把“开发区制造”升级为“开发区智造”。与北京时代光华管理学院合作,建设十堰开发区网络商学院,为全区120多家企业提供科技创业培训。每年选派一批优秀青年企业家到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考察,重点培养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精神、懂经营善管理的成长型、外向型企业家。三是加快科技创业园区建设,制定特殊的保护和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做大做强。以温州工业园、汇合工业园两个创业园区为依托,吸引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入驻,落实项目建设、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重点培养储备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未来企业家。目前,温州工业园已入驻创新型科技企业13家,汇合工业园已入驻创新型科技企业31家,经过几年的发展,亚一车身、普瑞实业等一批企业已快速成长为开发区规模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优秀青年企业家脱颖而出。

  “人才特区”成效凸显

  近几年来,十堰开发区坚持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规保障人才,“人才特区”建设成效初显。一是人才集聚效应初步形成。目前,全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共有各类人才7261人,其中,经营管理人才439人,专业技术人才924人,技能人才5898人。二是人才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积极申报表彰各类优秀人才,凸显人才的社会价值与地位。十堰法雷诺公司总经理、留美博士张苏入选全省首批“百人计划”、“湖北省高端人才引领计划”,并获得“车城英才奖”;湖北先锋模具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汽车车身冲压模具材料及其成形技术开发团队入选2011年湖北省自主创新“双百计划”项目团队,该公司引进的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曾大新同志被确定为湖北省“双百计划”岗位特聘人选;十堰天涯科技公司技术中心等2个单位获得“全市重点产业创新团队”称号;天涯公司董事长林伟入选全省“123”企业家培训计划;东风小康汽车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岑远川等3人获得市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东风三立车灯公司高级工程师温先进等2人获得“市政府专项津贴专家”称号;湖北先锋实业集团副总裁付晓亮等2人获得“市优秀中青年拔尖人才”称号,全区20多个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人才受到省市表彰。三是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高端人才的引领下,目前该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7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115个,审批专利212个。人才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产业提档升级,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